1400年科举兴衰史:人才摇篮为何成时代 “绊脚石”?
1400年科举兴衰史:人才摇篮为何成时代 “绊脚石”?
科举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按门地只看真才实学的科举考试,为何会成为禁锢思想、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隋唐科举的创生与挣扎
科举制度,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存续长达 1400 余年的人才选拔机制,其利弊之争从未停歇。
回溯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着重考察品行与才能,而九品中正制却几乎完全依据出身门第来判定,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森严局面。尽管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通过考试选拔寒门子弟入仕的尝试,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微弱的曙光根本无法撼动世家大族的统治根基。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颁布诏令,在各州设立 “共三人”,正式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旨在通过公平竞争,挖掘出真正具备才能的贤才。
到了隋炀帝时期,进一步创设进士科考试,彻底打破门第限制,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任用官员,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无疑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创举。
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高官显爵依旧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控,科举制度尚未成为朝廷主流的选拔方式,仅仅是士大夫获取做官资格的一条途径而已。
对于那些出身平民、缺乏权力、财力以及深厚家学渊源的寒门子弟而言,要在这场竞争中胜出,难度可想而知,他们很难与根深蒂固的官宦集团相抗衡。
动荡之变:唐宋元科举的起伏跌宕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高门士族赖以垄断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基础被彻底摧毁。
安史之乱
此时的唐朝,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加之连年战乱,政权已然摇摇欲坠。
在唐朝后期,原本为寒门子弟开辟的科举入仕之路,却不幸被世族子弟所把持垄断。
待到朱温掌权后,世族门阀这一曾经辉煌的群体终于迎来了末日。朱温企图将自己的亲信安插为高官,却遭到宰相裴枢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朱温恼羞成怒,将他们全部贬官驱逐。
公元905年,朱温在白马驿将这些自认为是衣冠清流的政敌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抛入黄河之中,至此,世族门阀这一概念彻底成为历史的尘埃。
朱温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
政权频繁更迭,各路藩镇军阀将领纷纷自行招募幕僚谋士,负责出谋划策以及处理后勤文书等工作。像宋朝名相赵普,这位仅靠半部论语就治理天下的传奇人物,便是出身于赵匡胤的幕府。在这样的局势下,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文官,自然难以与皇帝的亲信势力相抗衡,只能退居其次。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科举制度再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赵光义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其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继有所不同,加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时期离奇死亡,这使得群臣对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心存疑虑。为了拉拢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赵光义一方面大力限制武将的兵权,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扩招政策,将朝堂内外的重要职位逐渐替换为自己亲自挑选的 “天子门生”。
其子宋真宗更是不遗余力地宣扬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科举制度的繁荣发展。
宋朝的科举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高官子弟可以通过单独设立的考试轻松获得入仕资格,而且他们之间相互联姻,形成了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尽管如此,相较于之前的高门世族,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已经难以对皇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元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呈现出另一番独特的景象。
元朝的科举仅实施了短短45年,录取人数不过千人,是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规模最小的一个朝代。不仅如此,元朝朝廷对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并不重视,实际的政治权力仍然牢牢掌握在大贵族手中。
此外,作为南宋后裔的汉人在元朝遭受了严重的歧视,他们在科举中的名额极少,而且即便有幸入仕,升迁之路也异常艰难。像明朝开国名臣李善长、宋濂等人,在元朝的科举考试中均未考中,郁郁不得志。
变革之途:明清科举的僵化与终结
明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废除到复兴的曲折历程。
朱元璋在开国后的第三年便设立了科举制度,然而在洪武一朝,举荐制度与科举制度并行不悖。
在以往,举荐制度常常成为官员们大搞裙带关系的工具,但在朱元璋的严厉统治下,无论是通过举荐还是科举入仕的官员,能够保住性命已然不易。
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使得官场人人自危,血流成河。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案更是震惊朝野,在1397年的会试中,录取的51人均为南方士子,放榜后引发北方士子的强烈抗议。朱元璋认定其中存在舞弊行为,下令彻查。但主考官坚称录取结果完全是依据考生的真才实学,并无不妥之处。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发配流放,会试第一名陈安也被处死。
随后,朱元璋亲自阅卷,重新录取了61人,且全部为北方人,史称 “南北榜案”。此案最终促使明朝确立了按地域录取考生的制度,到了1425 年,明宣宗朱瞻基下令会试分南北中三个区域录取考生。明朝科举还有一项重要的变革,那就是额外设立庶吉士考试,从新科进士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翰林院深造,为日后进入内阁辅政奠定基础。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大学士基本上都出身于庶吉士。
清朝的科举制度继承了明代的制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为宗室和八旗子弟增设了专门的科目,以便于他们顺利进入仕途。
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严重的弊端。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皆采用八股文文体,对文章的格式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而且出题范围局限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有限的书籍,且题目不能重复。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考官出题逐渐成为一项艰难的任务,只能从书中摘取字句,强行拼凑成题目。在这种僵化的考试模式下,科举考试已然背离了其最初选拔人才的初衷,演变成了一种为了科举而科举的形式主义。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察觉到科举制度的弊端,纷纷提出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都遭到了皇帝的拒绝和驳回。
彼时,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欧洲列强迅速崛起,四处攻城略地,而清朝却依然沉浸在儒家经典所营造的 “天朝上国” 的美梦之中,固步自封,迟迟不愿醒来。
即便在近代遭受列强的沉重打击,被迫割地赔款,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但是涉及国家根本的科举和教育制度改革却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难以推进。
梁启超曾深刻指出:“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欲维新吾民,首先均该改革科举和教育制度。” 直至1901年,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八股文,广泛开设新式学堂。四年后,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止,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 1400 余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终于缓缓落下帷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结语
科举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如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后期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思想,限制了学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国在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回顾科举制度的兴衰荣辱,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明白制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让历史的经验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文本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的视频内容】
-
- 小升初敲门证书的“华杯赛”,真的要暂停了?看看重庆的情况!
-
2025-07-31 22:38:42
-
- 如果全国迎来新一轮区划调整,分析下哪些地区会设新省或直辖市?
-
2025-07-31 22:36:26
-
- 二次元惊技八方的神仙歌手你认识哪些?
-
2025-07-31 00:01:58
-
- 悲哀又可惜!万达核心优质资产正式被外资控股,不再姓“中”了
-
2025-07-30 23:59:42
-
- 未出嫁的姑娘为什么叫黄花大闺女,而不是红花、紫花呢?
-
2025-07-30 23:57:26
-
- 陶谦三让徐州,是真心的吗?深耕三国才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
2025-07-30 23:55:11
-
- 超级火爆的十部宫斗剧,总有一部是你的最爱
-
2025-07-30 23:52:55
-
- 生命至上,安全发展|2018安全生产月
-
2025-07-30 23:50:39
-
- 射雕:白驼山少主欧阳克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
2025-07-30 23:48:23
-
- 年轻白手起家!19位90后震撼榜单!
-
2025-07-30 23:46:08
-
- 靳东、周杨领衔主演谍战佳作,一份密杀名单,死亡无声逼近!
-
2025-07-30 23:43:52
-
- 感受不一样的美国生小孩体验!
-
2025-07-30 23:41:36
-
- 山西GDP排名前十,太原位居第一,长治领先运城,临汾增速第一
-
2025-07-30 07:30:15
-
- 每天认识一款贵州美酒-金沙回沙酒
-
2025-07-30 07:27:59
-
- 大家有没有发现,原本红遍大江南北的演员“黄渤”基本消失了
-
2025-07-30 07:25:43
-
- 这一次,23岁的范丞丞,给内娱明星们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
-
2025-07-30 07:23:27
-
- 蓝衣战神和他的蓝色军团,EXO爱丽用蓝色画出忠诚的轮廓
-
2025-07-30 07:21:12
-
-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0高考喜报出炉,考得如何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
2025-07-30 07:18:56
-
- 火影忍者:宇智波斑的弟弟宇智波泉奈,他的实力到底是怎样的呢?
-
2025-07-30 07:16:40
-
- 环球美女:索菲纳尔·格瑞戈里安
-
2025-07-30 07: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