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年调水600亿m³,预计耗资4万亿的红旗河工程,真的靠谱吗?

2025-08-08 07:44 来源:尚腻网 点击:

年调水600亿m³,预计耗资4万亿的红旗河工程,真的靠谱吗?

#时事热点头条说#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东南多水,西北少水,形成了鲜明的“南富北穷”格局。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和建设,终于实现了南水北调的宏伟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源输送到黄淮海流域,惠及了亿万百姓。

但这还不够,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有没有可能从西藏的大河中调取一部分水量,输送到西北地区呢?这就是近年来被提出的红旗河调水工程的设想。

红旗河调水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王维洲教授提出的一项创新性的调水方案。

该方案主要利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西藏境内外流水系作为水源,通过山区打隧洞、平原开明渠、河道之间用水库等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高程逐渐降低的全程自流方式调水,以红延河、漠北河、春风河为主要支线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

该方案规模远超南水北调工程,每年计划调水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年均流量。整个工程的干线(含自然河道)全长6188公里,长度接近于长江。

建成后至少可新增耕地2亿亩,如加上支线工程,保守估计能增加5亿亩良田,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红旗河调水工程看似美好,但真的靠谱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西南真的有水可调吗?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从这里发源了分属太平洋、印度洋水系的诸多河流。

其中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但如今已难以见到当年大诗人李白所颂赞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了。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

但西藏的外流水系一直颇为可观,年径流量大约为3290亿立方米,再加上过境水量,总量约为3659亿立方米,相当于6.3条黄河(年径流580亿立方米)的水量。

而这其中雅鲁藏布江作为西藏第一大河,其干流水量在国境处的年平均流量约44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4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和珠江(3300多亿立方米),居中国第三位。

至于澜沧江,作为湄公河上游的河段,河流全长4909公里,中国境内干流长为2161公里,集水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西藏省出境处年均流量148立方米/秒,也就是年均径流量107亿立方米,此外还有怒江、金沙江的水源,完全可以满足调水目标。

从水资源总量上看,大西南地区确实有水可调。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调用。因为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可调度性并不高。

首先,西藏的外流水系中,有一半以上的水量是在国境外流失的,这就涉及到与邻国的水权协议和利益分配问题。

其次,西藏的外流水系中,有一半以上的水量是在雨季集中产生的,这就需要建设大型水库来进行蓄水和调节。

再次,西藏的外流水系中,有一半以上的水量是在高海拔地区形成的,这就要求工程技术能够克服高寒、冰川、多年冻土等恶劣条件。

综上,大西南地区虽然有水可调,但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二、红旗河工程建成后将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和成本挑战

红旗河工程如果能够实现,无疑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

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状况,增加我国可用水资源和优质土地资源的增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在大西北创造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2亿亩灌区和牧场,形成一条1000公里长的运河,使大西北具备承载过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但红旗河工程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是技术问题。红旗河工程涉及到多个省份、多条河流、多种地形、多种气候、多种生态等复杂因素。

它需要穿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戈壁荒漠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需要打造世界上最长、最深、最难修建的隧道和渡槽。它需要保证输水干渠的封闭性和安全性。需要考虑到沿线各省份的用水需求和权益分配。它需要兼顾到上下游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

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都需要高超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充分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

其次就是成本问题。红旗河工程的初步估算投资约为4万亿元,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的8倍,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而且这还不包括运行维护、移民安置、生态补偿等后续费用。

这些费用将如何筹措和分摊,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另外,调水工程的水价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按照成本核算,调水工程的水价可能会很高,超出了受水区百姓和农业的承受能力。

如果按照公益性核算,调水工程的水价可能会很低,不利于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如何平衡调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

三、调水工程不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根本之道,节水型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调水工程是一种应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应急措施,而不是根本对策。

自然赋予了我国东南、西南多水,而西北、华北少水的水源条件,是不可能改变的,而调水也不是无止境的,因为天然水资源有限。

我们不能指望靠调水工程就能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更不能因为有了调水工程就放松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意识。

应该认识到,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之道。

节约用水就是要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浪费,优化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益。

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入手,采取科技创新、制度改革、法律规范、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环保理念,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加强对农业、工业、城市等重点领域和部门的用水管理和监督,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和回收利用率,降低耗损率和污染率。

保护水源就是要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恶化,恢复自然功能,增加有效供给。

从流域、区域、地方等各个层面入手,采取规划引导、投资支持、激励约束、协作共治等多种措施,推动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对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等各类水体的保护和修复,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外来物种入侵,提高自净能力和抗灾能力。

加强对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防止森林砍伐和草原退化,控制土壤侵蚀和沙漠化,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结语

总之,红旗河调水工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如果能够实现,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重大影响。

但该工程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和民主协商,不能轻易决策和推进。

而且,调水工程只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万能药。

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水资源,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