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古代社会,杀害自己的父母,最终会受到怎样的严惩?

2024-10-31 09:06 来源:尚腻网 点击:

中国古代社会,杀害自己的父母,最终会受到怎样的严惩?

最近几天,吴谢宇杀母案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其实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这已经不是第一起这样的案件了,在我国好几个地区,都发生了子女杀害父母的案件。在法制社会下,杀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除了法律以外,还有就是道德的谴责。杀害自己的父母,这是群众无法接受的罪行。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杀害自己的父母,到底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一、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儒家讲究“仁孝和博爱,”孝又分为大孝和小孝。大孝指忠于自己的国家、效忠自己的君主,小孝则是指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因此,出现了“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我国历朝历代都会颁布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在很多方面,道德其实与法律融合到了一起。比如说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的态度等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孝敬父母已经成为了子女必须服从的义务。《礼记》中记载:“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孝经·五刑》中又记载:“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也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最轻也要挨板子。如果杀害自己的父母,则属于重罪中的重罪。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什么是不孝,如果杀害自己的父母会遭受什么惩罚,都被写的非常清楚。

在《唐律.名例》中,不孝父母被列入了十恶不赦的大罪,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等10种行为不能赦免。当时,还划定了什么行为属于不孝,分别是:“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包括诅咒自己的父母、不赡养父母等等,不孝已经属于大罪,如果杀害自己的父母则更加严重。由于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宋元明清等历代政权都沿用了唐朝版孝敬父母的标准。在明朝统治时期,明朝统治者把“孝”提高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在这一时期,杀害自己的父母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大明律》中对“不孝”的行为有明文规定:“咒骂,奉养有缺,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者,悖伦逆天灭礼,乃王法所必诛。”子女杀害自己的父母,最轻的惩罚也是绞立决,斩立决或者腰斩弃市也有可能。

二、误杀自己的父亲,也被判处死刑

《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期一部很有名的小说,在小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家的儿子赵聪不孝,自己的母亲去世以后,在媳妇的怂恿下,不给母亲购买棺材,也不为母亲守灵。与此同时,不赡养自己的父亲,饥寒交迫的父亲只能在半夜进入厨房偷吃东西。赵聪以为是盗贼,失手误杀了父亲。由于出了人命案,很快惊动了衙门。如果按照案件本身来说,赵聪的行为属于误杀。但是由于是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且之前又不赡养父母。当时,地方上的乡绅们写了联名状纸,要求处斩赵聪,子杀父的行为属于大逆不道。知县随后做出了判决,判处赵聪死刑。赵聪不服,大呼冤枉,知县冷冷的回答:“杀贼可恕,不孝当诛!子有余财,而使父贫为盗,不孝明矣!死何辞焉?”随后,赵聪不断上诉,知府衙门和按察使衙门都维持原判、最终,赵聪被斩首。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两江总督噶礼的母亲向皇帝告状“自己的儿子准备毒杀自己,并且举报了儿子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康熙皇帝做出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嘉庆皇帝在位时期,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律例中,关于杀害父母有了最权威的解释。根据规定:杀害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如果受害者受伤未死,行凶人斩首。如果被害者死亡,行凶人凌迟处死。即使行凶人意外死亡,也需要戮其尸。即使遇到新皇登基,天下大赦的情况下,这样的罪行也不能赦免。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杀害父母基本上都是死刑。除了法律规定,还有道德因素的影响。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我国开始更注重法律和案件的实际情况。如果是误杀或者其他情况,可以进行特殊处理。言而总之,会根据每一个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