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明朝时的中国火器

2025-03-27 22:00 来源:尚腻网 点击:

明朝时的中国火器

事实上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得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时期,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公元10世纪之初,中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据《宋史》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公元975年,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到仁宗时,曾公亮等人所著《武经总要》中,综述了当时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咀、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十余种,直接反映了我国在公元10—11世纪之初,已广泛使用火器。到13世纪中叶前,开始出现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铳。它的发明使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14世纪初,元朝在宋朝发明的突火枪和火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了金属管形火器。14世纪中叶,在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金属管形火器已普遍应用,并已使用弹丸。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兵器发展史的一项重大变革,从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并在军队中大量装备。

在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海外贸易非常活跃,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在萌芽时期,科技的进步出现了新的明显的转机。所有这些新的进步的因素,为明代的兵器、火药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加之明一代,北方长期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因此为了巩固边防,抗击外族的进犯,明朝十分重视国家武备,对火药、火器尤为重视,视火器为御敌的“长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朝的军队对火器十分重视。

明朝鉴于火器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破坏力和火器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开始着手建立专业火器部队和规定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太祖正式下令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以上洪武时期明军所装备的火器与冷兵器一与九之比,明显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装备的普遍,并且已有一定的定制。到永乐年间又组建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作战开始后,骑兵、步兵、神机枪炮兵协同作战,发挥总体杀敌作用,神机枪炮兵列于阵前,实施轮番射击,摧毁敌人的前锋;待敌阵溃乱,后队骑兵,冲敌本队,追歼溃敌。因神机营的参战,使古代以步骑兵为主的野战方阵战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明中后期一系列战争的发生,火器的运用更加普遍,并在此基础上对火器在军队中的运用进行了更为合理的编制。当时明朝的军队不仅在步兵、水师中大量装备了火器,在骑兵中也装备火铳、火炮,戚继光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代废弃已久的战车,组建了战车营,使火器在军队中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战车营的装备特点看,他是炮车的机动性、防御性和佛郎机的火力性相结合的产物,他发展了明朝前期神机营的火力猛的特点,又很好的解决了在对付敌人骑兵时的防御弱的缺点。他是戚继光根据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针对步兵在对付蒙古骑兵的作战需要而创建的新兵种。

明中后期步兵,除神机营继续保存外,在其他的军队中也普遍装备火器,并且比例非常高。嘉庆四十二年的平海卫大捷,戚继光就是首先用火器击退了倭寇骑兵的冲击。因此火器的使用使骑兵的战斗威力降低。

骑兵在明朝是主力兵种。在明代的任何一次战争中,骑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代中后期,骑兵开始装备火器,大大弥补了骑兵快速机动有余而火力不足的缺点,骑兵营装备了轻型虎蹲炮后,骑兵快速突击和攻坚能力大大加强。由于在军队中火器装备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其作战中火药和弹药的携带量依然就大量增加,因此,在明代的“戚家军”的编制中也有了“辎重兵”这一专门兵种。虽然在此之前,历代都有守辎重的兵卒。但正式将她们列为兵种的,定出编制,还是首次见于戚继光的军队中。

创业重营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运粮,支援部队远距离追歼敌军。为了保证运粮的安全,全营装备了强大的火器。既保证了运粮途中的安全,也可以使这重营在到达战地后迅速投入战斗。

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几种明朝时的火器,由于此时的火器种类太多太杂,只能简单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希望大家谅解。

连子铳,明朝嘉靖年间创制的一种连射式手铳。金身铁质,后安木柄,自铳膛中部向后装填纸筒包好的火药,发射时,先点燃第一节火药筒中的火药,将第一枚弹丸射出。射毕后,第二节火药筒中的火药恰好被第一节火药筒中的药线点燃,将其射出尔后依次进行,自数枚至十几枚,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连射式手铳。

集束火箭一窝蜂,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明朝军队已大规模使用这种武器。

万人敌,大型爆炸燃烧武器,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

佛朗机炮,明正德年间改进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

红夷大炮,又叫“红衣大炮”,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

拐子铳,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援朝逐倭战争中使用较多。

迅雷铳,单兵多管火器,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虎蹲炮,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轻便火炮,炮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弹,与近代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鲁密铳,由明时赵士桢仿制,射程远,威力大,龙头机规安装于铳床内,扣龙头机规落于火门,火药燃后,自行昂起。戟尾有钢刀,近战可作斩马刀用。

鸟铳(火绳枪)就是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故名火绳枪 火绳枪在火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代步枪的直接原型。

抬枪,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明时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有两大类:

一类是地雷,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之多;

另一类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

由此可见,明朝时期我国对火器的运用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只是明朝后期政局腐败,军队思想僵化,明朝军队虽然装备了当时最好的武器装备,却败多胜少,在明初提出的火器作战原则,成为明军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将领素质也较低下,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大和种类增多,战斗指挥方式相应地起了根本的变化。自从火器大量应用于战斗,其杀伤力十百倍与往昔,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组织运用这些威力去争取胜利,就成为指挥人员的重要职责。但明朝将领中,除了戚继光,俞大猷,孙承宗、袁崇焕等个别将领外,大多数将领都不能做到很好的整合利用。且当时的火器技术,在火铳发射后有较长再填装时间,敌人军队往往利用这一时间采用轻骑冲击的战术,明军往往大败,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