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1946年宿北战役,当时司令在干什么?让身为副司令的粟裕指挥战役

2025-09-13 17:36 来源:尚腻网 点击:

1946年宿北战役,当时司令在干什么?让身为副司令的粟裕指挥战役

在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重兵压境华东解放区。至11月,他们已占领了苏中、淮南、淮北地区。12月中旬,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从东台、淮阴、宿迁和峄县四路出动,向苏北、鲁南解放区发起进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定以20个团牵制敌军三路,集中主力24个团迎击从宿迁北犯的敌军一路。

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紧密部署,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我军全歼敌整编第69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2.1万余人。敌第69师师长戴之奇在绝望中自杀,副师长饶少伟则被俘虏。这一辉煌胜利开创了一次歼敌3个半旅的范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著名的宿北战役。

然而,宿北战役的胜利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的作战方针也并不是这样部署的,当时陈毅和粟裕在作战计划上产生了巨大分歧,还闹到毛泽东那里,最后毛泽东发了电报劝解,才得以解决。

在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前,陈毅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则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虽然两人分属两个战区,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战略行动都归陈毅统一指挥。这意味着粟裕没有战役指挥权,作战战略没有绝对的权威,粟裕需要服从陈毅的命令。

粟裕

1946年,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解放区。毛泽东提出南线出击的计划,要求晋冀鲁豫、山东和华中三支野战军进行作战,根据这一战略部署,陈毅要求粟裕西移,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然而,粟裕认为应该在苏中内线歼敌。

这时,陈毅与粟裕两人产生很大分歧。陈毅主张西移,而粟裕则坚持东调。那么,究竟谁的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呢?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粟裕作为副司令本本应服从陈毅的命令,但他巧妙地通过苏中战役七战七捷证明了内线作战方针的正确性。

陈毅

与此同时,外线作战计划的山东野战军在淮北战场上并未取得理想的战果,导致两淮失守。加上泗县战役因指挥失误而失利,这一系列挫折使得陈毅重新审视了粟裕的内线作战方针。经过深思熟虑,陈毅最终同意了粟裕的内线作战方针。

两支野战军在淮海地区会师后,粟裕致电中央与陈毅提议进行有效的作战部署。陈毅对此并无异议,并提出合并指挥部的建议。随后,毛泽东任命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尽管战役指挥权名义上归陈毅所有,但两人在实际作战方向上仍存在分歧。陈毅认为山东是关键所在,而淮海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而粟裕则坚信淮海地区作战具有决定性意义。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后支持了粟裕的观点,并对陈毅进行了劝说和批评。他明确指出应让粟裕担负战役指挥职责。

毛泽东

面对信任与重托,粟裕没有辜负期望。他带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捷——宿北大捷。这一胜利成为了华东战局的转折点,证明了陈粟之间争论的正确性。同时,这也意味着粟裕以副司令员的身份取得了战役指挥权。在之后的战斗中,陈毅也承认了华东军事指挥主要归功于粟裕的卓越才能,并称赞他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常胜记录,出奇制胜、愈战愈勇。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毅和粟裕的配合愈发默契,合作无间。他们共同指挥了一系列辉煌的战役,取得了许多胜利。当时部队中流传着一句话:“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不仅体现了两位将领在战争中的密切配合和高超的指挥才能,也展现了他们高度的团结和协作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取得战争胜利和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来,粟裕夫妇还将家中唯一的女儿托付给陈毅和张茜的小儿子陈小鲁。这场婚姻成为了两家情谊的纽带。对于上一辈留下的情谊,经过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珍贵。这份情谊不仅仅是一份记忆,更是一种永恒的传承,让后辈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铭记着彼此的关爱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