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消失的建文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025-11-18 08:15 来源:尚腻网 点击: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找消失的建文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在往期,小编介绍了朱棣在“靖难之役”进入南京城后,惠帝的行踪并不明确。有史料称惠帝烧了宫殿自焚而死,另一种传说是惠帝拿到了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三张度牒,剃发为僧通过地道逃离了京城,不知所踪。基于第二种说法,有人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和胡濙一样,为了寻找惠帝朱允炆的下落。但这种结论是基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成功逃离京城的说法成立的,连根基都无法证明的情况下,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自然很低。

我们要了解为何明成祖要郑和历时28载,兴师动众数万人,耗费巨资无计数七下西洋,就必须先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事迹过程,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一下郑和的事迹:

郑和是云南人,大家通常称他为三保太监。他最初在燕王的王府里做事,后来跟随燕王起兵,立下了战功,因此多次被提拔为太监。《明史》记载,明成祖怀疑明惠帝逃亡到了海外,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同时也想向外国炫耀明朝的军力,展示国家的富强,于是派郑和前往海外。

永乐三年六月,明成祖命令郑和和他的同伴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他们率领了二万七千八百多名将士,携带了大量的金币和宝物。他们建造了六十二艘大船,每艘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他们从苏州的刘家河出发,航海到福建,再从福建的五虎门扬帆起航,首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依次访问了各个外国,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给各国的君主和首领。如果遇到不服从的国家,就用武力震慑他们。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返回,各国的使者跟随他们一同来朝见明成祖。郑和还献上了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根据功劳大小给予了不同的封赏。旧港原本是三佛齐国的领地,那里的酋长陈祖义经常抢劫过往的商人。郑和派人去招抚他,但陈祖义假装投降,却暗中策划劫持郑和的船队。郑和识破了他的阴谋,大败他的军队,俘虏了陈祖义,并在京城将他处斩。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锡兰山的国王亚烈苦柰儿诱骗郑和到他的国家,索要金币,并发兵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观察到敌人的大军已经出动,国内空虚,就率领他统率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锡兰山的城池,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和他的妻子、官员等。那些抢劫郑和船队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回来救援,但又被官军大败。永乐九年六月,郑和将俘虏献给朝廷。明成祖宽恕了他们,释放他们回国。这时,交阯已经被明朝灭亡,并设立了郡县,各国更加震惊害怕,来朝贡的越来越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再次命令郑和等人出使,到达了苏门答剌。那里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正密谋杀害国王自立为王,他因为对郑和没有赏赐给自己而感到愤怒,就率领军队拦截袭击官军。郑和奋力作战,追击并擒获了苏干剌和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返回朝廷。明成祖非常高兴,赏赐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个国家都派遣使者来朝贡,并请求回国。明成祖又命令郑和等人陪同他们回去,并赏赐给各国的君主和首领。永乐十七年七月,郑和等人返回。永乐十九年春天,郑和再次出使,第二年八月返回。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职位,郑和带着敕书和印信去赐给他。等他返回时,明成祖已经去世了。

洪熙元年二月,明仁宗命令郑和等人率领下西洋的军队守卫南京。南京设立守备制度,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五年六月,明宣宗因为即位已久,但远方的国家还有没有来朝贡的,就命令郑和、王景弘再次出使,历经忽鲁谟斯等十七个国家后返回。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他访问过的国家包括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等三十多个国家。他带回来的无名宝物数不胜数,但明朝的耗费也非常巨大。自从宣德年间以后,虽然远方国家仍有来朝贡的,但已经不如永乐时期那么频繁了,而郑和也已经年老病重。自郑和之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使者,都无不盛赞郑和来夸耀外国,所以民间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朝初期的一大盛事的说法。

根据以上事迹并结合今年来史学家的猜想,小编将有可能的目总结为三个,一是寻找建文帝;二是宣扬大明国威;三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即中国作为强大的国家,应该安抚四夷,并承担起对他们教化、开导和帮助他们发展的责任。这三个目的也许并不唯一,小编猜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许发生过变化,因为在郑和前三次下西洋采取了一定的军事行动,都是针对沿途或当地的敌对势力。但从第四次开始,已经没有任何军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