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杂谈 > 正文

​曾经被当做肥料,如今竟卖出400万,这条鱼究竟有什么特别?

2024-10-31 10:13 来源:尚腻网 点击:

曾经被当做肥料,如今竟卖出400万,这条鱼究竟有什么特别?

400万人民币,大概可以买下二线城市一套房,又或者可以入手一辆顶级豪车。但如果我告诉你一条鱼就可以值400万,你信吗?

2015年,福建福州市连江县一条重约160斤的稀有野生大黄鱼,竟被卖出了400万的天价!着实惊掉众人的下巴!无独有偶,2019年,宁波捕到一条长50多厘米,4.9公斤重的野生大黄鱼,最终以14.8万元成交,每公斤3万元,真可谓是“一口黄鱼一口黄金”。就算是一条一两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市场上也能卖到5000-7000元,可就算已经贵到如此离谱,野生大黄鱼依旧还是有价无市。

野生大黄鱼,为何价值千金,却一鱼难求?

物以稀为贵,野生大黄鱼之所以如此昂贵,除了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渔获量极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大黄鱼就已经基本在中国近海绝迹了,现在偶尔能捕到一只就如同中彩票一样,所以其身价暴涨至天价也并非没有道理。

很多人不知道,在上世纪中叶,大黄鱼作为中国曾经的四大海产之一,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鱼类,而今天的大黄鱼却成为了人们竞相追捧的海中珍宝,这几十年里发生的故事,对大黄鱼来说却是一段凄凉的历史。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卖到2万块一斤的野生大黄鱼,在5-60年代其实只需要几分钱一斤,甚至因当时农业用化肥紧缺,大黄鱼还被当地渔民作为肥料种植农作物,以此足见其廉价,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那时候的野生大黄鱼的主要产区东海海域的产量大到惊人,仅在舟山渔场最高年产量曾高达16.81万吨,当时大黄鱼的价格只有5分钱一斤,一些幼鱼价格更是低廉。因为需求量巨大,沿海渔民们开启了滥捕模式,甚至针对大黄鱼的生理特性发明了敲罟[gǔ]的捕鱼方式。

竭泽而渔的捕鱼方式,让大黄花鱼迎来灭顶之灾!

所谓敲罟就是许多穿在一起敲竹板,在水中产生共振,大黄鱼是石首鱼科,头骨中有两枚耳石,共振声波会让它们出现脑震荡。这种被誉为“歼灭性”的捕鱼法对黄鱼的杀伤力太强,大小通吃,不管是大鱼、小鱼,还是幼鱼统统一网打尽。

由于敲罟捕鱼方式操作简单,见效极快,很快便被传到了沿海各地,东海沿岸的大黄鱼群自然都没有能幸免于难,一番竭泽而渔的操作之后,大黄鱼彻底消失。由于滥捕滥捞,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接近枯竭,市场上已经尤为珍贵。所谓种因得果,当年渔民们自酿的苦果正由他们的子孙们品尝。

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威胁大黄鱼族群的繁衍!

几十年的时间,大黄鱼的族群的繁衍依旧难以恢复元气,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起色,这里面除了过渡捕捞的原因之外,海洋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沿海污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近海的生存环境,不仅影响直接影响大黄鱼的生存和繁衍,还使得其它鱼类减少,导致野生大黄鱼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进一步恶化大黄鱼的繁衍环境。

另外,东海沿岸是我国重要港口和航道的主要所在地,大黄鱼生存海域常年有大量船舶航行,由此而产生的的噪音也让对声音极为敏感的大黄鱼深受其害。

“拯救大黄鱼”,渔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几十年前几分钱一斤,满处都是;到如今几千元一两,一鱼难求”,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巨大落差,仿佛是大黄鱼对人类一种莫大的讽刺。大黄鱼的悲剧,是大自然对人类贪婪的惩罚,我们应该意识到可持续的渔业生产,才是我们这个行业续命的根本。

去年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推出了一个修复大黄鱼生态资源的重点项目,目标是在三年内将东海野生大黄鱼的资源恢复到1000吨。但因大黄鱼的生存习性问题,以及野化训练等难题,真正实现大黄鱼的野生资源恢复仍旧是任重道远。

另外,随着养殖技术的提升,大黄鱼的养殖也发展迅速,2019年的总产量达到22.55万吨,市场潜力惊人。人工养殖的普及,事实上也为野生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养殖大黄鱼进行增殖放流,每年都会放流大量的鱼苗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有所恢复,虽说与几十年前的盛况还相去甚远,但只要坚持下去,大黄鱼的野生资源恢复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