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朝词人的长安情结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朝词人的长安情结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在汉唐盛世繁盛无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向往之的地方,唐长安更以其皇家之尊和富贵之气,成为太平盛世和幸福人生的标志。但进入宋代,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长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而“长安”这个词语,并未随其政治地位和功能的变化而退出人们的视野,相反,它根深蒂固地渗入宋代词人的精神世界里,尤其是爱国词人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并在其中寄托了深沉的理想和情感,构成了宋代爱国词人的一种普遍情结——长安情结。
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宋朝和汉唐盛世相比,其衰落的情形是非常明显的。面对日趋衰微的国运,词人们不由自主地会缅怀汉唐盛世的繁华与富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是宋代词人长安情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周邦彦《西河》: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
北宋中后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但北宋朝廷已处于内忧外患的矛盾之中,朝廷内部新旧党争不断,外部有北方少数民族西夏的侵扰,词人已经很敏感地认识到国家的这种衰败。在冷落的清秋时节,作者羁旅漂泊走在长安古道上,满目所见尽是“断碑残记”,昔日汉唐盛世的繁华已经不再,面对眼前衰败、萧条之景,词人油然而生的是“无限愁思”,以及盛世不再、时代更替的无限感慨。
如果说在北宋周邦彦等词人的笔下,将当朝和汉唐盛世对比,其长安情结主要表现为对盛世的留恋和缅怀,以及对历史兴亡、时代更迭的感慨的话,那么到了南宋,随着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北方大片领土被金人占领,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也成为南宋词人追忆汉唐盛世繁华不再的长安情结的主要内容。这在辛弃疾的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华夏为己任,“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理想。在他的词中,多处运用“长安“意象,表达了他的强烈的长安情结,那就是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比如这首著名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西北的大片土地都被金人占领,词人渴望朝廷能够早日收复失地,但可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遥望西北,被无数山阻隔,比喻收复失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词中既表达了词人难以抑制的爱国激情,同时也写出了对统治者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的批判和作者的悲愤之情。《满江红》也是这样一首词,其中“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写出了作者对长安及沦入敌手的宋王朝北方领土的担忧。此外,“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表达的都是同样的长安情结。
《四库总目》称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辛弃疾这些书写“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长安情结的英雄词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辛弃疾,在南宋其他词人的词中也表达了收复失地、重现汉唐盛世昔日辉煌的长安情结。如陈亮《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胡世将《酹江月》:“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等。
对仕宦失意的忧伤
“学而优则仕”,对中国古代士人来说,步入仕途很重要的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长安是第一座向广大士人敞开科考之路的都城,所以它在宋代士人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社会科举考试能否成功,与广大大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而宋代与唐代相比,由于社会、时代等原因,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显得更加困难,而且士人即使科考成功走上了仕途,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多的士人“美人迟暮”,抱憾终身。所以在宋词中,“长安”就成了词人艰辛仕宦之路的象征,表达的是他们对仕宦失意的忧伤,这也是宋代词人“长安”情结的一个重要内涵。
比如苏轼的《千秋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长安情结: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苏轼才高志大,本想宏图大展,英雄有用武之地,但他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终生不得志。这首词写于他晚年的被贬之地海南岛,表达了作者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之情。“斜阳正与长安对”,既写出了作者远在天涯海角的人生处境,也写出了他之岁月已日薄西山但仕途仍然失意的无限痛楚之情。
和苏轼一样,辛弃疾在仕途上也是很不得志的。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已任,一生以功业自许,很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却偏偏生活在一个懦弱的时代,不得不寄居在妩媚的江南,终究报国无门,一身的豪气最终被消磨殆尽,虎啸生风的英雄本色在词中得以表现,其中有不少词表达了他英雄失意的长安情结。如《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词中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与忧愤之情,“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写出了作者仕宦路途的艰辛与坎坷,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意和哀伤。
再如《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词中表达的是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恶和倦怠,对以松、竹为朋友、以山鸟、山花为弟兄的隐居生活的热爱。这种对仕宦失意的长安情结在辛弃疾词中表现得很突出,如“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长安道,投老倦游归”,又如“看取长安得意,莫恨春风看尽,花枝自蹉跎”、“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等。
除了苏轼、辛弃疾外,宋代很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这种仕宦失意的长安情结。
陈人杰《沁园春》就是这样一首词:故园,风物班班,奈声利羁留身未闲。望归鸿影尽,白云万里,啼鹃声切,落日千山。春却笑人,年来何事,要得一归如许难。君知否,百八盘世路,尽在长安。
陈人杰,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仅26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本来他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南宋社会黑暗,作者流落两淮、荆湘等地多年,他的理想、抱负未能实现,这首词借伤春、留春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无奈,词的结尾“君知否,百八盘世路,尽在长安。”更写出了他的艰辛仕宦之途。
陈人杰在另外一首《沁园春》中表达了同样的仕宦失意的长安情结:“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表达同样长安情结的再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贺铸《御街行》:“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晁端礼《蓦山溪》:“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等等。
宋词中也有运用“长安远”、“日近长安远”的典故来表达对仕宦失意的长安情结的。如李流谦《小重山》:“长安在日西,空回首,乔木淡疏烟。”朱敦儒《谒金门》:“相见不如青翅燕,举头长安远。”辛弃疾《鹊桥仙》:“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等!所谓用典,实质就是借古事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一种手法。这些词“借古事”表现的是词人仕宦失意的“现实生活内容”。
-
- 四大神奇古墓:三个帝王陵,还有一个平民墓,竟然有一个还在海里?
-
2025-03-21 22:02:11
-
- 有图实锤!国内吃鸡辅助群日流水破万的狂欢
-
2025-03-21 06:13:18
-
- 3本都市灵异小说,出道即巅峰,完结依然能打,你看过么?
-
2025-03-21 06:11:03
-
- 耶律楚材:一位改变蒙古的契丹人,他挽救了中原千万汉人
-
2025-03-21 06:08:47
-
- 「生化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究竟发生了什么?
-
2025-03-21 06:06:31
-
- 玄幻小说:鸿蒙混沌诀(6)
-
2025-03-21 06:04:15
-
- 120年更换19次国旗,阿富汗国旗是怎么来的?为何要换来换去?
-
2025-03-21 06:01:59
-
- 谭晓林,从仓库保管员到缅北大毒枭,狂赚10亿元,雇200人当保镖
-
2025-03-21 05:59:43
-
- 复兴号是“G”还是“D”
-
2025-03-21 05:57:27
-
- 拉达克仅26万人,却有7个上海那么大,这块故土何时能归来?
-
2025-03-21 05:55:12
-
- 莫利亚提小说-“病女人”系列
-
2025-03-21 05:52:56
-
- 大连港简介
-
2025-03-21 05:50:00
-
- (原创小说)何以爱情
-
2025-03-21 05:47:44
-
- 人类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近乎于神的存在!
-
2025-03-21 05:45:28
-
- 每天一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
2025-03-21 05:43:12
-
- 历代名家“福”字行书大全-共91个
-
2025-03-21 05:40:56
-
- 盘点东北旅游必去景点!
-
2025-03-21 05:38:40
-
- 扶贫工作如何干
-
2025-03-21 05:36:25
-
- 王者荣耀英雄解析之庄周篇
-
2025-03-21 05:34:09
-
- 尼古拉特斯拉,被称为“神”的科学家,但真实的他并没有这么神秘
-
2025-03-21 0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