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到底凭什么能影响汉末大乱局?

2025-04-02 16:10 来源:尚腻网 点击: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到底凭什么能影响汉末大乱局?

汉末三国的乱局,绕不开袁氏兄弟俩。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董卓入京乱政到关东联军成立,再到后来的乱世,都与汝南袁氏分不开关系。

对此,很多人往往用一句简单的“四世三公”来概括,似乎拥有这个头衔的人,就该这么厉害。

但弘农杨氏也曾“四世三公”,为何不见杨氏族人能像袁绍、袁术这般,成为中原地区的大军阀呢?由此可见,出身毕竟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袁绍兄弟的表现

谋诛宦官

汉灵帝在位期间,外戚经常内斗。一方以何皇后与大将军何进为首;另一方则是以董太后(汉灵帝圣母)、骠骑将军董重为首。

因为董氏更受灵帝信赖,故而灵帝的心腹——宦官集团,也支持董氏;如此一来,何氏只好以士卒为依靠,于是袁绍、曹操等公族子弟,都入了大将军的幕府。

这种平衡,随着汉灵帝的去世,被打破了。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上军校尉蹇硕下狱死。五月辛巳,骠骑将军董重下狱死。六月辛亥,孝仁皇后董氏崩。”

这个与大将军何进共同执掌朝政的袁隗,正是袁绍的亲叔叔。汉灵帝去世后,何进在袁隗等人的帮助下,除掉董氏,而后他又听从袁绍的计划,准备一举把祸乱后宫的阉党集团除掉。

离奇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件大事,却意外走漏了风声;不明就里的何进,随即被先下手为强的宦官杀死。如此一来,反倒便宜了袁绍与袁术兄弟俩。

渔翁得利

何进遭遇围攻的时候,袁绍兄弟俩在干嘛呢?

他们在夺权、争权,丝毫不顾何进的死活。

据《后汉书·何进列传》记载:“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

为啥要除掉樊陵、许相?因为这两人的官职都是宦官给予,与袁绍的司隶校尉一职重复。故而袁绍要提前杀掉他们,以表明自身之名正言顺。

做完了这件事,他们才火速赶到宫里,把闹事的宦官们斩杀殆尽。按照陈寿的说法: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杀了很多人,其中有很多“面白无须者”,根本不是宦官。由此可见,袁氏兄弟其实是趁着这个机会铲除异己,借机把朝政大权掌控在士族手中。

但他们没想到,董卓会突然跳出来“摘桃子”。

董卓反水

在袁氏看来,董卓虽然是边地武将,但却比较可信,因为他曾是袁氏门生。

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吴书》记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袁绍的叔叔袁隗,正是董卓的恩主。在东汉时期,恩主与故吏是一种极为牢固的社交关系。

在讨董之战后,袁绍是渤海太守,而他的顶头上司——冀州牧韩馥,便是袁氏门生。因为这个身份,韩馥无法与袁绍直接作对,所以才不得不将冀州这个富饶之地让给他。可见在当时,恩主对故吏有很高的掌控权。

但袁绍、袁隗都没想到,董卓早有异心。他当初入洛阳,只带了三千兵马,在吞并了何进、何苗的残余部曲后,又得到了吕布投诚,这才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朝堂上话语权最大的权臣。

拥有强大兵权的董卓,自然不甘心被袁氏掌控,所以他打算另立新帝,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毫无疑问,董卓是反水了。他成长于汉胡杂居的边地,道德观念不高,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恩主袁隗放在眼中。于是乎,他“心安理得”地窃取了袁氏兄弟辛苦耕耘的果实。而这,便是两人要逃出洛阳,组建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根源所在。

关东联军

袁绍、袁术出逃后,很快组建起了关东联军。这些诸侯,几乎都是关东人士,对董卓当政本就不满。而且,他们的真实利益诉求,并非是“清君侧”,而是通过这场“勤王”捞取一些政治资本。

因为袁绍曾与董卓对抗,而且还出身于汝南袁氏,所以联盟成立后,他很快被推选为盟主,其弟袁术也成为副盟主。很快,这个联盟便成了袁绍的一言堂。

董卓退走长安后,袁绍、袁术兄弟俩,利用盟主的身份,对其他关东诸侯打压、拉拢与分化。

如此一来,中原地区的两大军事同盟,自此形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各路诸侯的混战,都可以归结为“二袁之争”。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袁绍、袁术又如何不会成为汉末乱局的关键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