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社会 > 正文

​网上流传署名为柳铁一中的通告,原来是假的!由此想到一些问题

2025-04-16 22:45 来源:尚腻网 点击:

网上流传署名为柳铁一中的通告,原来是假的!由此想到一些问题

引子

日前,有不少网文谈及“柳铁一中”的所谓“通告”。其通报被称为变相“炒作高考高分考生”的例子。

截图

今天我们看到,就在6月24日,柳州铁一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严正声明。其声明称:“近期,网络上出现和我校高考相关的信息,均非我校官方发布。”

截图

我们注意到,上述声明的后面,加注了柳州铁一中学纪委邮箱和举报电话,还有发布声明的具体时间。

截图

对此,我们觉得,即便柳州铁一中学没有发布过所谓“通告”,其所谓通告也一定是某个具体的人发布的。

我们看到,事实上,就今年而言,不只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学校或者哪一个媒体在宣传高考高分考生。

我们由虚假的“柳铁一中的通告”,想到一些值得分析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宣传或者炒作高考高分考生的现象屡禁不绝?是原本就不该禁止宣传或者炒作,还是宣传或者炒作的惯性太强?

破除唯分数评价

一、关注高考高分考生是普遍现象

1、一纸禁令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们都知道,教育部早就禁止宣传高考升学率,禁止宣传高考状元。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禁令之下,相关宣传并未停止。

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教育部发出通知,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十几个省市高考成绩陆续放榜,考生查询高考成绩。接下来,就有媒体报道高分考生的分数。

从现象看,一纸禁令的作用是有限的。什么时候社会不再关注高考高分考生,目前尚无准确答案。

2、人们关注高考高分考生不奇怪

客观地说,高考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当然是老百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大事。

自从恢复高考后,每年高考结束后,高分考生的信息一直是民间茶余饭后提及的重要内容。

比如,非网络时代,就某个地方而言,某个高考高分考生的信息会口口相传,传遍一个乡镇,考入名校的考生的名字甚至会传遍全县。

有高分考生的高中学校更是乐于宣传,在校门口挂个某某同学金榜题名的横幅,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在网络时代,高考这件大事也早已成了网民关注的大事。网民关注各地的高分考生,这应该也是正常现象。

3、很多人觉得高分考生是励志人物

高考是一年一度的社会热点,高分考生则是官媒、自媒体、机构、学校和家长们普遍关注的亮点。

而且,更加重要是,从某种程度上说,高分考生对后学者来说,无疑具有励志教育的作用。

不少家长会把高分考生的学习经验当作教育孩子的资源,很多学校会把当地的高分考生请进学校作学习报告。

4、考试成绩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高考英语一年考两次,考生可以选考得好一次作为高考成绩。

我们也知道,即便是学霸考语数外,也不一定每次都考一样的成绩。

换言之,今年是县、市、省总分第一名,明年再考不一定还是第一名。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宣传高考第一名吗?用平常心对待难道就不可以吗?

破除唯分数评价

二、那为什么要禁止宣传或炒作高分考生呢?

1、高分考生的学习经验难以移植

我们把高分考生称作学霸。不管是不是学霸,每个学生都是有遗传差异、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的人,其学习思想、方式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在这一前提下思考问题,我们就不难明白,就算单纯地从学习经验角度宣传高分考生,实际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要知道,学霸各个不同,即便总结出他们的学习经验,其经验也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

如果学霸的经验可以移植,那岂不是人人都会因为学习学霸的学习经验而变成了学霸?

2、用平常心看待高考与高分考生

高考本来就是选拔性考试。恢复高考后,曾经存在过“高考预选”制度,即考生只有通过各省的预选考试,才有资格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后来,预选制度被取消,只要符合报考条件,不论是在校应届生还是社会青年(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后来“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这一限制性条件被取消,大龄青年、中年人、老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当中老年人可以报名参加高考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了,至少不再是紧缺性资源。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2003年的17%增长到2019年的51.6%。这一数据证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进入到普及化阶段了。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有必要用平常心看待高考与高分考生。

3、宣传高分考生会加剧教育竞争和焦虑,刺激功利主义盛行

民间把高分考生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则把高分考生当作政绩和自我表扬的工具。

如果任由学校宣传高考高分考生,宣传生育率,无疑会加剧教育的分数竞争和焦虑,刺激功利主义的盛行。

破除唯分数评价

三、最主要的是,宣传或炒作高分考生,会阻碍“破除唯分数评价”的进程

我们知道,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破除“唯分数论” 是新教育评价的刚性指标。

既然是刚性指标,就必须从义务教育开始就要建立起科学评价教育的新体系,禁止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禁止按照分数排名。

高考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指挥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既然要改变唯分数评价,那就得禁止宣传与高分相关的升学率、高分考生、高考状元等等。

就目前看,问题可能是不是人们不想破除唯分数评价,而是破除后拿什么来评价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