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腻网 > 杂谈 > 正文

​发大财不容易,怎样发小财?马未都的3条人生经验,堪称指路明灯

2024-10-31 02:34 来源:尚腻网 点击:

发大财不容易,怎样发小财?马未都的3条人生经验,堪称指路明灯

发大财不容易,怎样发小财?马未都的3条人生经验,堪称指路明灯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钱又是特别难赚的。平心而论,一个人想要发大财真的很不容易。

按照三七法则,发大财赚大钱的永远都是那30%的人。既然我们普通人不能成为发大财的“少数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发小财?

▲马未都早年照

笔者一度迷茫不堪,直到看到马未都的一席话,才明白发小财也是有无限可能的。马未都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文史界尊称其为“马爷”。

马未都小学四年级肄业回家,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然而,马未都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书中寻求慰藉。久而久之,马未都腹中有墨水。

读书是一件回报率最高的低成本投资,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能量有多大,此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马未都在《青年文学》杂志社当编辑

真正让他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还是一篇小说。1980年,时年25岁的马未都正在北京某国企当车工。闲来无事,马未都偷偷摸摸地开始写小说。

谁也没想到,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儿圆》竟然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1981年,马未都被调入《青年文学》当了编辑。

一个月可以领到60块钱的工资。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属于“高薪”阶层了。马未都一边当编辑,一边涉身收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人搬蜂窝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存世量大且多为正品。马未都给别人搬一次蜂窝煤,就能得到上好的古董。

不过,马未都强调了一点,一个人想要成事,一定要经历过一段痴迷的时间段。否则,想要成事很困难。

马未都对文物非常之痴迷,短短十年时间在文物收藏界小有名气。进入九十年代,马未都辞去铁饭碗,专心搞收藏。

▲马未都和王朔

与此同时,马未都还搞副业,跟王朔、海岩、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此后,马未都参与制作了《海马歌舞厅》《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爆款影视剧,并积攒起了六百万的身家。

1996年,马未都创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马未都成了享誉圈内的成功人士。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

2008年1月,马未都登上了《百家讲坛》此后,马未都声名鹊起。马未都的成功很难复制,可是他的人生经验却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如何发小财,马未都总结出了三条人生经验:

一、发小财靠个人的努力

马未都对发小财有一个定义,即单位时间内获取的财富比你给别人打工上班赚的钱多。但是,这一条路注定要走得很艰难,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与汗水。

▲马未都与其藏品合影照

马未都指出,凡事欲速则不达,发小财最忌讳一门心思想要赚快钱,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众所周知,毁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赚快钱。

此外,马未都还强调发小财还有另一标准,就是能够实现财务自由。马未都所言财务自由,下限是买什么东西不大介意。对于上限,马未都也没有给出清晰的标准。

二、逆向思维

1984年,马未都去新疆,阿克苏到阿拉尔的路上,碰到一个卖眼镜的小商贩。马未都很郁闷,特意问道:“卖眼镜,这哪有人啊?”人家幽幽说道:“正因为没人来卖,我才来这里卖。”

马未都指出,当时的新疆商业落后交通闭塞。人家就是看准了这点,把质次价高的眼睛全拉到新疆,到一个居民点都能卖个精光。这就是逆向思维,不按套路出牌也能发小财。

三、从“小”做起

马未都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个19岁江浙的小裁缝,拿着唯一的家当——缝纫机,只身一人到甘肃武威。然后,小伙子在老头老太太的窗檐下支了一个摊。刚开始给人家补衣服,后来学着做衣服。

▲缝纫机老照片

十年后,小裁缝买下当地的国企服装厂,走向人生的一个小巅峰。后来记者采访他,就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来这里?”人家说道:

第一,这里经济不发达;第二,这里经济不发达,人们对服装要求低……

这就是从“小”做起,由“低”到“高”,成就了一番事业。所以,我们想要发小财,就不要看不清仨核桃俩枣,做得好了就能成事。

▲马未都与采访者合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未都的金玉良言,可谓是指路明灯。毕竟,马未都经历得太多了,总是能把生活经验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境界。

在笔者看来,马未都的人生经验,不能简单地划分到心灵鸡汤领域,真正用心去领悟的话,还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参考资料:

[1]《如何发小财》(马未都·<观复嘟嘟>);

[2]《收藏界的传奇人物马未都》(央视网·<人物>2009年 第22期)。